首页 资讯 正文

黑龙江同江:探寻赫哲文化的渔歌与传奇

体育正文 188 0

黑龙江同江:探寻赫哲文化的渔歌与传奇

黑龙江同江:探寻赫哲文化的渔歌与传奇

纪世强(jìshìqiáng) 陈志伟 封面新闻记者 李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中俄(é)双语路牌,洒(sǎ)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形成的“双色江”上,同江正以“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(wénmíngchéngshì)”的崭新姿态,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。 起点广场:零公里处(chù)见证“双色江”奇观 晨光初染江面,三江口广场已是一派(yīpài)生机。巨大的(de)“0”字起点碑如一枚青铜印章(yìnzhāng),沉稳地烙印在大地之上。碑前,几位风尘仆仆的骑行客不断地用手触摸着碑体。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不摸起点真遗憾!我(wǒ)摸到‘点’了,我没有遗憾了!” “江汇于此、路始于此、海通于此。”同(tóng)江文旅景区讲解(jiǎngjiě)员朱龙梅以这铿锵有力的语句开启了新一天(yītiān)的讲解:“三江口广场,国家4A级景区,又名起点广场。这里,是同三公路(gōnglù)的起始点,一条贯穿南北的公路大动脉,跨越九省一市,全长5500多公里,书写着祖国大地的壮丽诗篇(shīpiān)。” 三江口还有两大名川。北来(běilái)的黑龙江水色(shuǐsè)深如(shēnrú)墨玉,南下的松花江则流金淌黄,两江相汇却泾渭分明,并行东流数十里而(ér)不相融,形成震撼人心的“双色水”奇观,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赞叹不已,来到同江一天的好心情也由此展开。 科普宣教(xuānjiào)馆:万年冰河巨兽“苏醒” 走进三江口生态旅游区内的(de)科普宣教馆,仿佛踏入时空隧道。一层展厅中央,一具巨(jù)大的猛犸象化石昂首向天,弯曲的长牙如两柄森然的巨镰,直指穹顶。“可别小瞧这这幅骨架”,讲解员王秋月(qiūyuè)指着它的长牙说:“这可是冰河时期(bīnghéshíqī)的霸主,身披九厘米厚的脂肪层,能在零下五十度的严寒里生存。你看它三米多高的骨架,当年在雪原(xuěyuán)上行走(xíngzǒu),该是何等威风!” “在(zài)我左手边的是东北(dōngběi)野牛,生活在距今约4万至2万年间了。我右手边(yòushǒubiān)的是披毛犀,因全身披满厚长而浓密的绒毛得名,它的角特别长,能够达到1.2至2米之间……”王秋月(qiūyuè)说,每一个来到这的孩子都特别喜欢这里。 拾级而上至二楼,各种动物以及鱼(yú)类(yúlèi)的标本让人目不暇接。“这个是东方(dōngfāng)白鹳飞起来的样子,在(zài)东方白罐(báiguàn)下方的是黑罐和一些野鸡,里面这个动物叫做苍鹭,苍鹭的捕鱼能力比较弱(ruò),它不会游泳,所以它长年站在岸边等着鱼游过来,然后捕鱼来吃。因为它的脖颈非常长,又能够长时间站在岸边一动不动的等,所以它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‘长脖老等’……” 除此之外,各种恐龙化石、湿地样本、5D影院、网红(wǎnghóng)书店,等你(nǐ)来探! 非遗新体验:数字“活化”赫哲渔猎(yúliè)魂 走进赫哲祖源非遗数字体验馆。这座以赫哲族传统“木刻楞”房屋为原型的(de)(de)展馆,本身就是一件活态艺术品。古朴的原木“木刻楞”散发着(zhe)松脂的清香,门扉开启,内里却是一派(yīpài)奇幻天地,光影交织的数字瀑布自穹顶倾泻(qīngxiè)而下,虚拟的鱼群在波光粼粼的“江水”中自在游弋(yóuyì)。光影流转间(jiān),古老的渔猎民族智慧在数字科技中焕发新生。一幅幅精美的鱼皮画在灯光下仿佛鳞片翕动,古老的“伊玛堪”说唱声在馆内低回萦绕。 在这里,我不再是一个(yígè)旁观者,而是一个参与者。我身临其境地体验着赫哲族的(de)传统生活方式,感受(gǎnshòu)着他们的智慧与勇气。狗拉爬犁的疾驰(jíchí),让我仿佛置身于茫茫雪原;赫哲族顶杠的较量,则让我领略到了赫哲族人民的坚韧与力量;而射箭的精准,更是让我对赫哲族的狩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(rènshí)。 体验馆技术(jìshù)总监孙浩告诉记者:“体验馆内新增的(de)‘沉浸式’+‘互动体验’项目就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通过‘玩’的方式了解(liǎojiě)赫哲文化,我相信,在未来的日子里,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体验而爱上赫哲族文化,成为传承与发扬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。” 爱上街津口:赫哲传千古 渔歌永(yǒng)流传 “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,黑龙(hēilóng)(hēilóng)霸道,禁锢鱼群,渔民哀鸿遍野(āihóngbiànyě)。勇敢的盖金老人,挺身而出,以一己之力,手持鱼叉(yúchā),与黑龙展开了一场(yīchǎng)惊心动魄的搏斗。最终,他战胜了黑龙,让鱼儿重新回到了黑龙江的怀抱。从此,盖金老人化身为石,永远地守护着这片江水。而这里,也被人们深情地称为街津口(jiējīnkǒu)。”街津口赫哲族(hèzhézú)文化村讲解员侯佳欢满怀深情地讲述着,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(tǔdì)的热爱与自豪。“如果来同江只能选择一个乡镇游玩,请一定要来街津口赫哲族乡。这里,有着说不尽的故事,看不完的风景。“ 侯佳欢自豪地介绍道:“赫哲族对鱼的利用(lìyòng),可谓达到了极致。鱼皮,不仅能(néng)缝制成保暖又独特的衣物,还能化作精美绝伦的画作;鱼肉,则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鲜美(xiānměi)佳肴;就连鱼骨,也不浪费一丝一毫,经过(jīngguò)纯天然的熬制,变成粘稠的鱼胶,再匠心独运(jiàngxīndúyùn)地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,其精美程度,令人叹为观止。” 在赫哲文化村,我们还品尝传统美食“塔拉哈”——鲜嫩的江鱼切(jiāngyúqiè)薄片,仅用盐和辣椒简单调味,入口清甜爽脆。“江里刚捞上来的‘三花(sānhuā)五罗’,离了(le)这江水,就没(méi)这滋味了!”饭店老板把赫哲人的自信刻在了骨子里。 采访临近结束(jiéshù)的(de)时候,回望一天的行程,同江的魅力不仅在于“双色水”的天地造化,更在于它承载的厚重与(yǔ)鲜活——界碑刻下疆域的庄严,公路延伸发展的脉动,万年化石讲述着(zhe)冰河往事,赫哲人(hèzhérén)的渔歌在街津口的炊烟里代代相传。三江交汇处,自然的史诗、民族的记忆、时代的足音,如江水般(bān)奔流激荡,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大河。
黑龙江同江:探寻赫哲文化的渔歌与传奇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